在职场中谈论情绪,你准备好了吗?
我相信与管理不可预测和复杂的人相比,领导者更擅长于管理客观的资源。人类天生就是情绪化的,即使那些声称自己很理性的人其实也不然。
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会经由大脑中的两个情绪中心优先处理,而非我们所熟知的逻辑中心。
有情绪并非坏事,它们反映了能量在身体中的变化,对于在谈话中有情绪的领导者与员工而言,他们期待一个更高质量的对话过程。
经由情绪的线索,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信息将艰难对话转化为突破良机。
许多领导者说:“如果我鼓励人们谈论自身的感受,我担心他们会要求我做我通常不会做的事”,“我没有时间去看他们很戏剧性的感受”,商业世界充满了这样的警示“生存是艰难的”。
了解如何运用情绪去影响你的行为和决定是明智的。让人们有安全的空间去谈论情绪,同时也让你变得富有力量。
培养领导者的自我反思能力,使他们觉察自己的反应方式和选择。用情绪智慧更好地与他人互动,感受到信心,并能充分授权。
当员工关系提升时,他们会更富有创造力和敬业度,达到卓越的商业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知道说比做容易得多,对你自己的感受保持觉察,同时鼓励他人表达情绪可能会让你陷入不适区,甚至是痛苦的境地。
这就是我从事情绪管理工作的目的,先帮助你去理解为何以及如何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
接下去你会学习到一系列的工具,带着勇气和觉察去创造你和他人之间富有意义的对话。
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精神卫生医院的培训部工作。到第二年时,医院遭遇了很大的裁员。裁员后的第二天,我亲眼目睹了一件很美妙的事。
上至部门领导者,下至维修人员、助理、护理人员都聚在一起,并肩围坐成一个圈。
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对裁员的感受,“我很生气,医院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很害怕,下一个说不定就轮到我了。”
“我很难过,因为我在这里最好的朋友失去了他的工作。”
领导者们并没有试图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或者承诺会变得更好。每个领导者都接收到这些关于感受的分享后说,“我理解你们为何这么想,你们认为这些行为不合时宜或是错误的,这听起来合乎道理。”
在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后,领导者说:“谢谢你们,这段时间我们会互相支持,你们想现在去谈论接下来我们该何去何从?还是你们愿意等上一天或者两天后再讨论?”所有在场的人做出共同决定,现在就谈论下一步该做什么。
在那之后我服务过三家公司,然后开始我的创业,合作过来自全球36个国家的领导者们,我从没有见过或者听到过有哪一个组织能像这家医院这么快从这样的变化中恢复过来。
仅仅只是几天,员工从他们的恐惧、愤怒、悲伤中走出来,并就希望的未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
当人们经历损失时,他们会感到悲伤;当人们感觉失去控制,或对下一步毫不知情时,他们会感觉自己全身瘫痪;当他们历经背叛时,会感觉到怒火中烧。
他们的大脑会联想到最坏的结果,这样就很难在日常工作中重新振作起来,保持原有的能量和能力水平。
为了消除恐惧、愤怒、裁员带来的影响,人们只有在感受到足够安全时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而不是被他人评判。这不能完全消除裁员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它能创造一个让大家共同探索希望的机会。
一位员工描述了这个过程带给他的感受:“给予我允许、言语的支持、意义的构建,让我在工作中,感受到能成为真实的自己。
如今,职场中的年轻一代希望能充分表达自己。如果他们感受不到安全和尊重,他们在下一个街口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像合伙人一样被对待,享受自己和公司共同的价值观。
人们不再需要被告知他们的情绪只能留在公司外,在如今的世界里,有竞争力的组织需要一系列方法建立关系,让员工真正的进入到组织的战略规划中,包括招聘、晋升的过程也需要与时俱进了。
一个领导者的人际技能应该高于其专业的技术能力。组织文化必须是建立在信任和安全的基础上。在这种工作环境中,领导者会鼓励人们去谈论和探索自身的情绪感受。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说过:"商业更多的是关于情感,但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是时候把对工作的激情和创造的快乐重新投入到商业中。"人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和上司的相处中感受到愉悦。
本文作者——玛莎.雷诺兹女士(大师级教练)
玛莎.雷诺兹(Marcia Reynolds), 全球情商第一人,全球Top5唯一女性大师级教练,组织心理学博士,ICF第五任会长,认证委员会主任委员。
Marcia Reynolds博士服务于全世界各地的企业客户,致力于培养成功的领导者。她擅长机构变革、情商和教练三个领域,是一位全球性领导思维的领导教练。
她的情商教练能力堪称完美,曾帮助一个个有危机的企业逐渐走向稳固。一家濒临破产的半导体制造公司在她的辅导下起死回生,并于1993年在美国第一股市成功上市。
她的专著《Wonder Woman》、《Outsmart Your Brain》与《The Discomfort Zone》在哈佛管理评论、今日心理学、美国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及美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等许多媒体上深受好评。